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 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香港譯作”群眾集資“,臺灣譯作“群眾募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
現代眾籌指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并募集資金。相對于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只要是網友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項目啟動的第一筆資金,為更多小本經營或創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眾籌的雛形最早可追溯至18 世紀,當時很多文藝作品都是依靠一種叫做“訂購(subscription)”的方法完成的。
例如,莫扎特、貝多芬采取這種方式來籌集資金,他們去找訂購者,這些訂購者給他們提供資金。當作品完成時,訂購者會獲得一本寫有他們名字的書,或是協奏曲的樂譜副本,或者可以成為音樂會的首批聽眾。類似的情況還有教會捐贈、競選募資等,但上述眾籌現象既無完整的體系,也無對投資人的回報,不符合商業模式特征。
眾籌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國,距今已有10 余年歷史。近幾年,該模式在歐美國家迎來了黃金上升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在歐美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也迅速傳播開來。
特別是在2012年的秋季,眾籌(Crowdfunding)這一詞可以說是歐美地區最火爆、最流行的一個詞匯了。有人甚至將它比作是“拯救美國經濟的最佳創新工具”,認為眾籌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動力,因為它允許任何人為商業創新、生意機會乃至一項公益事業提供資金,從而使每個人都可能“有所作為”;同時它允許社會各個階層資助能夠帶動就業的新企業,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可籌措資金的新渠道。
有人甚至將它比作是“拯救美國經濟的最佳創新工具”,認為眾籌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動力,因為它允許任何人為商業創新、生意機會乃至一項公益事業提供資金,從而使每個人都可能“有所作為”;同時它允許社會各個階層資助能夠帶動就業的新企業,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可籌措資金的新渠道。
支持眾籌的人士還認為,如果撇開這個新名詞不談,自古以來傳統銀行業本質上就是眾籌:由多數人出資來提供給少數人,只不過中間人換了而已——眾籌從某種意義而言,是一種Web3.0,它使社會網絡與“多數人資助少數人”的千古募資方式交叉相遇,通過P2P 或P2B 平臺的協議機制來使不相識的人之間融資籌款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