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新聞業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大量的廣告預算流失,而眾籌以一種新的形式為媒體帶來資金的同時,也為公眾獲取新聞提供了一條重要通道。
受互聯網的沖擊,大量的廣告預算不斷流失,新聞業眼下仍糾結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內容變現、吸引用戶。于新聞業來說,通過眾籌直接和讀者、觀眾交流,用以驗證自己的內容到底有沒有價值。”
不同公司的新聞眾籌千差萬別,但從根本上看,那些成功的新聞眾籌項目從來沒有把眾籌視為革命性的商業模式,當作拯救新聞業的靈丹妙藥。相反,正是這些新聞眾籌項目本身所提倡的精神支持了一干眾籌網站得以存活,這個精神就是——讓受眾參與到新聞中來,大家一起造點新玩意兒。
從2009年起,著名眾籌網站Kickstarter 就眾籌到了600萬美元,Bea-con也眾籌到了150萬美元,但是相比每年砸到數字廣告的1500億美元,這幾百萬不過是區區小數。盡管Beacon在今年九月就關門大吉,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眾籌已死——用戶才是新聞業的救星,而非眾籌平臺。
將公眾利益納入其中
【眾籌也許永遠也無法取代廣告,但是眾籌卻成為關涉公共利益報道的重要推動力量。】
那些眾籌成功的項目,往往都是因為記者對于新聞的熱誠,他們非常迫切地想為大眾提供有料有趣的新聞報道,而不是僅僅為稻梁謀。
2013年,德克薩斯論壇報為競選報道籌到了6萬多美元。在此鼓舞之下,德克薩斯論壇報聯合Beacon發起了另一項眾籌項目——以多媒體呈現方式報道德州頁巖氣繁榮之下的生活。
這組報道也收到了受眾的好評,參與了這組報道的石油行業地理學家Brent Boyd說:“這些視頻也許并沒有帶來海量點擊量或提高報紙銷量,但是直到當地人看到了這些報道,方才意識到頁巖氣開發給我們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
從這點看,眾籌不僅僅為媒體帶來了資金,同樣把公眾利益納入其中。它為德克薩斯論壇報帶來了新用戶,這些人又給報社帶來更多的眾籌項目,或成該報網站的付費用戶。總而言之,德克薩斯論壇報發起的五個眾籌項目吸引了上百個捐助者,其中三分之一是新用戶,他們總共捐贈了13萬美元。
商業化運作選題設置
【讀者們通過捐贈選題的方式,來決定記者去報道什么,那就是在傳遞一個信號——眾籌意味著讀者們正在成為編委會的一員。】
眾籌的選題設置、金額目標確定容易市場化。Ramshaw說,論壇報已經能夠通過某些眾籌項目精確觸達到特定用戶群體。例如,報社可以通過鼓動讀者去報紙網站的健康欄目去支持一個有關公共衛生的眾籌項目。論壇報認為,促使讀者埋單的主要還是報道本身——贊助者們隱身在新聞編輯流程背后,他們更在意的是這些錢都用于了報道上,而不是收到一點紀念品這樣的物質回饋。
其他許多新聞眾籌項目也都沒有給贊助者提供什么物質回饋,記者們始終堅信捐助者們最想要的就是報道本身。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管理學助教 Ethan Mollick 通過眾籌平臺Kickstarter的數據對幾乎所有行業的眾籌都做了研究,他認為,眾籌并沒有徹底改變新聞的盈利方式,但是幸運的是它打開了一項面向公眾的大門。
使記者免于財務壓力
【眾籌的設計能夠讓記者免于財務壓力。相比廣告商和其他大型非營利機構,小額捐贈者也不會向記者施加更大的壓力。某種程度上看,在捐助者付款前,記者應該盡可能清楚地闡釋該眾籌項目,使之透明而富有道德感召力。】
以2014年發生在Ferguson的黑人少年 Michael Brown槍擊案為例,當Michael Brown遇害時,Stewart正在圣路易斯的一家購物中心上班。那時她剛從附近的Lindenwood 大學新聞系畢業,即便那里連個寫稿子的地方也沒有,專業的本能也驅使著她趕往Fer-guson 現場。“于是我就在twitter 文字直播。”幾天后,一位教授告訴Mariah,Beacon 網站眾籌了4000美元支持記者繼續報道槍擊案,Stewart火速寫了一篇稿子發到了Beacon上,引起一時轟動。不久,赫芬頓郵報決定聘用Stewart作為全職員工報道當地新聞。當大牌媒體不再關注Ferguson后,近700人籌集了44626美元支持Mariah繼續呆在現場報道。
眾籌也影響了圣路易斯當地媒體的視野,而Stewart也在圣路易斯美國人這份當地周報的編輯部安排了一份工作。圣路易斯美國人執行主編Chris King稱,眾籌給該報帶來了巨大價值,原因有二,一是眾籌解決了Stewart的收入來源——否則他們根本沒錢再多雇一個人,此外,還帶來了更多的讀者。
打造活躍的讀者社群
【眾籌也打造了一個活躍的讀者社群,特別是報道上線之后,這些參與新聞眾籌的捐助者們對于報道的傳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成功的眾籌選題,往往是瞄準了目標社區人群的需求,而不是更大范圍的其他用戶。論壇報和赫芬頓郵報的例子并不意味著眾籌只適用于單一選題和現有新聞媒體機構,但也有一家機構De Cor-respondent——之前既沒有任何新聞從業經驗、也無從展現報道潛力,但也得以成功眾籌。
在De Corresponden看來,他們更愿意瞄準那些因為共同利益和興趣的人群。
De Correspondent所提供的服務還不止于報道本身,它還試圖把用戶作為社區組成的一員,而非簡單的內容消費者,讓讀者也加入到報道的生產過程,在特定話題上貢獻他們的專業意見。在報道最終上線前,記者和專業受眾會在討論區里反復商量。
一年之后,De Correspondent網站用戶全年穩步增長,全年最終有四萬用戶注冊付費,次年,有60%用戶選擇了繼續付費,網站終于活了下來。據相關研究表明,最成功的那些眾籌項目,隨后也能順利商業化運作,并具有可復制性,只要眾籌發起者“能夠建立一個彼此信任的社群”他說,“你得讓捐助者有一種參與感,讓他們感覺自己就是合伙人。”
嚴格來說,眾籌的商業模式并不新,它部分地借鑒了公共廣播公司的做法,以及免廣告付費模式。而 De Correspondent 的實踐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迭代,包括如何把測試用戶轉化為正式付費用戶,如何讓用戶加入到編輯部的工作流程中來,如何把眾籌精髓貫徹到日常工作中來。
(來源:江蘇商報)